淮上游子·替邓小平给蒋经国传递信息的人
2020-06-29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文/王夏宇 胡家林 单步友

邓小平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能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当代中国完全统一问题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海峡两岸关系将来怎么走?首要的问题是谁能出面沟通两岸的联系与对话?这个人至关重要,他既要有一定的威望,又要热心国家统一大业;既要有能与大陆、台湾对话联系的资格,又是有相当影响的人物。经过长时间思考,各方面的目光渐渐集中于这个人———李耀滋。

李耀滋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李家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世代以知识和才华立足于主流社会。清朝末年,位于福州市西门古色古香的李宅,大门上悬挂着“进士及第”等牌匾,一时社会贤达,文人骚客,多汇于此。李家于1908年举家迁居北京,其父李景坤在当时的外交部供职,他曾就读于清光绪年间的“全闽大学堂”,当时的监督 (校长 )陈宝琛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帝师。其母陶碧若,亦出身书香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性情贤淑。李耀滋之伯父李石芝后来曾任段祺瑞临时执政时的邮电部长。

李耀滋于1914年生于北京,天资聪慧,勤奋求知,1932年就读于直隶公立工业学校。他的老师潘承孝先生,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后来成为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李耀滋的成长颇得益于恩师的教诲,有一次,李耀滋就某一个问题向先生请益,先生细心解答后,和颜问道:“你在一、二年级的功课不算太好,经常贪玩缺课是不是?”耀滋惊讶地问:“先生刚刚接我们的课才几天,怎么会晓得我以前的情况?”先生没有正面回答,继续说:“据我观察,你的天资并不差,如果以后能注意听讲,不逃课,成绩就会赶上的。”几句温和的鼓励,使耀滋很受感动。在以后的学习中,他认真遵照先生的要求去做,终于体会到了求知的无穷乐趣。

李耀滋在直隶公立工业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于1937年公费赴美留学,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太空系学习。李耀滋勤奋有加,才华横溢,仅两年就获得了航空工程学博士学位,深得美国诸多教授的赏识。40年代初,他回国参加抗战,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基础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抗战胜利后,他又赴美在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成为该学院终身教授,后来又被推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任该学院太空与航空革新中心主任。早在1950年,他就开创出目前汽车工业流行的最优化控制理论,对压力传感器、自动倾斜火车等现代科技项目的研究,亦被认为具有世界领先地位。60年代,他参与了阿波罗“人类登月工程”的太空科学研究工作,他说:“难得的机遇,使我得以亲身经历各种科技发展,包括若干技术与政治方面的交流。”从70年代到80年代,他又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委托负责创建发明创新中心,致力于太空与航空研究的全面革新。在此期间,他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和美国之间的工业技术合作,不知疲倦地穿梭于海峡两岸进行讲学和科研活动,介绍世界先进科技、引进高、精、尖工业设备……

李耀滋兄弟姊妹九人,四男五女,多事业有成。兄弟中除老大早年夭折,其余三兄弟耀滋、诗颖、森滋皆为当代名人。耀滋、诗颖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次回国讲学、参予相关科研活动)俩兄弟在美国双双被推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举世罕见,在海内外被传为佳话。著名学者钱学榘 (钱学森族弟) 特地为此精制了一批印有耀滋、诗颖兄弟院士肖像的瓷盘,并题诗曰:“华胄扬名在新陆,昆仲双英更堪慕。玉盘仅表羡敬意,长留后辈楷模树。”赠其海内外亲友,激励后辈努力奋斗。其小弟森滋抗战前夕毕业于中央大学,一直从事机械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拖拉机制造厂总工程师,为我国的拖拉机制造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赴美在“Setra”公司任显职。秀颖、慕兰、温雪、懿颖、禾颖五姐妹,也大多跻身海内外主流社会。其中在姐妹中排行老三的李铿(李温雪 ),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两度留美,1937年到延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与中央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赴朝鲜调查美军侵朝罪行,后又赴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考察,并出任宋庆龄直接领导的中国福利委员会中央委员。后来,任教于北京航空学院,其先生董寿莘是我国著名航空科学家。

李耀滋先生曾动情地说:“人类的幸福不只来源于自由和财富,也来源于智慧和修养……重要的是,世界能在和谐合作中走向繁荣。” 李耀滋出身名门,人格高尚,知识渊博,享誉世界,素来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己任,视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基于此,1979年台北一政要阎振兴 ( 曾任台湾 “教育部长”,时任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以旧交身份 ( 系李耀滋好友 ),突然到美国拜访时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的李耀滋,想通过李耀滋了解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李耀滋觉得沟通台海两岸关系是千秋大业,是好事,应该主动参与、介入。他的想法得到了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先生和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的积极赞同和帮助。

1980年8月,李耀滋借阿拉伯某国政府机构邀请其赴该国办事之机,由该国飞抵台湾。台“官方”发言人章孝严 (蒋经国之子 )、“总统”严家淦、国民党中央秘书长蒋彦士、副秘书长陈履安等将李博士待为上宾,并进行了两天的严肃会谈。1982年1月,李耀滋辗转赴京,邓小平亲切会见了他,正是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邓小平还告诉李先生,他同经国先生年轻时曾在俄国相会,彼此相识。他很想在他和蒋经国两人年纪都还没太老之前,能够找一个所谓“中立”的地方,两人再会一次面,追忆往事,叙谈旧交,希望李先生向蒋经国转达这一愿望。李耀滋回美国后不久,台湾王季五因公赴美时向李耀滋建议,可利用台湾清华大学邀请李博士赴台讲学之机,向蒋经国直接转达邓小平的愿望。李耀滋再次赴台时,因当时蒋经国病重,已不便见客,遂未如愿。台湾王季五、沈君山等人与李耀滋洽商,拟以全美华人协会名义举办太平洋区域华人合作讨论会,旨在推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1983年7月11日,李耀滋赴北京,邓小平与宋平再次会见了他,同意他关于举办太平洋区域华人合作讨论会的建议。李耀滋回美国后,集中精力筹备该项工作,由于蒋经国病情日趋严重,双方最终未能谋面,遂为世人留下许多遗憾。

作为一名科学家,一生大半精力从事科学研究的李耀滋,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故乡和亲人。早在40年代他就参与引进美国先进航空技术,在我国大后方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李耀滋夫人林同端(著名国际建筑学家林同炎教授的妹妹),于70年代用英文翻译《周恩来诗抄》,由香港三知书局出版,1978年中秋节,邓颖超亲切会见并宴请了李耀滋、林同端夫妇。李耀滋对社会发展也有着诸多精深见解,1979年,他曾写了一封“建议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书信,由国务院秘书长罗青长转送中国领导人华国锋、邓小平。时过20多年,回头再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与此封长信似不无关联。 1997年6月,李耀滋再次应邀来华访问,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6月19日,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北京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李耀滋先生,宾主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李耀滋对现代科技的掌控,对社会政治的精深见解,得益于他的聪颖和不平凡的历练。他说:“我的独特看法来源于我半个世纪的经历。在瞬息万变的20世纪,我的一生跨越了中美两个不同的社会。”

李耀滋二姐慕兰曾于早年送人做养女,现在二姐一家生活在祖国大陆,全家都很幸福,子女也都事业有成,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成为专家教授。半个多世纪来,李耀滋兄弟姐妹都时刻挂念着慕兰, 他们无论是在祖国内地工作,还是旅居海外发展,都以丰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帮助来关爱慕兰的一家,维系着骨肉亲情。时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可亲情更珍贵。1985年4月21日,李耀滋积多年愿望从美国来华,特地从上海飞抵福州看望二姐慕兰一家。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夫人和省长胡平的夫人都亲临温泉宾馆迎接慕兰。姐弟相见,情景十分感人,有意思的是李耀滋能用一口流利的福州话与二姐交谈,这让二姐深感惊讶。第二天,二姐在家里亲自做了李耀滋最喜欢吃的家乡菜蚌肉炒鸡蛋,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弟弟。

李耀滋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深爱着中华民族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中美两个故乡都有着很深的感情。长期以来,他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昌盛,为促进海峡两岸人民和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及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如今,李耀滋已年届90,仍思维敏捷,表达清晰。最近,他又应邀来北京参加“中国近现代化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邢利宇专访时,谈起有关中国发展的话题。他以敏捷的思维、精辟的论述指出:“在走向未来全球化的人类社会演进途中,中国可能成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模范。但是,中国的成就仍不会成为对任何国家的威胁……”他强调说:“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民族、宗教信仰等隔阂要比其它国家更先消除。过去20年来,中国引进外资、技术及粮食,以惊人的速度将沿海大都市的经济大幅度予以提升。有识者都相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人的经营活力将得以更好地发挥……中国政府今日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会促使中国沿海各省市向内地大举投资,内地经济基础亦将由此进一步完善,必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