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游子·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流星之迅捷——记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
2020-06-29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3-1-0领衔#21_1997年的张纯如,这一年,《南京大屠杀》出版-Iris Chang_1997 (Jimmy Estimada).jpg

2004年11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警察发现在旧金山市南80公里的洛斯·盖托斯镇一条偏僻乡村小径上,停着一辆轿车。车内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性用一把古董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就是与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之一,才华横溢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作为华裔的骄傲和楷模、满腔正义的斗士,年仅36岁的张纯如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给整个华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惋惜、遗憾……

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其父张绍进曾是台大物理系“状元”,被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母亲台大毕业后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父母双双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张纯如从小聪慧好学,长大后热爱写作。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后来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虽然在美国出生并接受教育,但张纯如作为中国人的民族尊严,以及对国家的历史和苦难的承受精神,却仿佛与生俱来。

 

处女作:《蚕丝》

张纯如的祖父张铁君出生在江苏淮安,是著名报人、政论家,她的一位姑姑是专栏作家。张纯如,这位身材高挑、秀丽端庄的才女酷爱写作是受到家庭影响,她的处女作《蚕丝》深动详实地介绍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感人的奋斗经历。为了写好这本书,张纯如以契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追求真实的踏实作风整整用了3年时间到杭州、上海、北京等地采访,收集资料。1996年《蚕丝》出版,广受好评,并获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

 

力作:《华人在美国》

作为华裔作家,张纯如一直不忘华裔先民在美国的奋斗历史,致力于重塑华人形象。经过数年深入采访和实地考证,她于2003年出版了《华人在美国》,为150多年来华裔移民在美国奋斗创业的艰辛历史树碑立传。《华人在美国》一方面展现华人移民强韧的生命力和开拓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国社会对华人一直在宽忍接纳和疑虑恐惧中旋转,华人在美国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的经历。张纯如就是奋力抗争“在美国人的社会定义中,华人不是美国人,而是拥有美国籍的华人。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华人其实也是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才写这本书的。”《华人在美国》反映了华裔在美国遭遇迫害和歧视的历史,也歌颂了华裔在对美国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华人在美国》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洛杉矶时报》的书评称此书“既是华人的移民故事,也是美国史诗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帮助美国主流社会正视华裔的地位和对美国的贡献。有利于加快华裔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张纯如说,她的书旨在表明:美国华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名作:《南京大屠杀》

1997年,张纯如的成名之作、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南京大屠杀》出版。祖父张铁君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张纯如童年时,家人就经常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什么,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传播社会良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完成《南京大屠杀》,张纯如到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地访问大屠杀受害者、目击者和施虐者,搜集了大量的日军暴行铁证。1997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收集资料。“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工作却一点都不耽误。”当时帮张纯如收集过资料的人回忆说,“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在为期两年的搜集资料过程中,她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当年在南京的德国老人约翰·拉贝记录屠杀情形的《拉贝日记》,这成为日本政府无法抵赖的历史证据。

张纯如用英文撰写的《南京暴行》,以丰富的史料和扎实的调查,义愤填膺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为南京30万冤魂发出警世呼喊,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的状况。该书的出版震惊了全美,震惊了全世界。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C·柯比在给该书做序时写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为重要。张小姐把它称为‘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

《南京暴行》出版后连续5个月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该书先后印刷12次,发行20多版,30多万册,美国《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等媒体对此书都作了高度评价。《南京暴行》被评为全美“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美国华裔妇女协会当年评选张纯如为“年度优秀妇女奖”

《南京暴行》以英写成出版,不久又被翻译成中文,版名为《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几经周折终于于2007年,《南京暴行》又被日本华侨后代巫召鸿翻译成日文版,版名为《南京大屠杀》,由日本时代出版社出版。

《南京暴行》,第一次让美国主流社会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许多美国人第一次听说南京大屠杀,读完书后,他们都震惊了。”对于日本政府至今不愿承认二战侵略事实,许多西方读者表示抗议。

《南京暴行》激起日本右翼恼怒,1998年,日本驻美国大使齐藤邦彦居然公开发表声明,污蔑该书是“非常错误的描写”。他的声明立即遭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美国出版商和各类美国华侨团体的同声抗议,并督促日本政府撤换齐藤邦彦大使一职。

《南京暴行》让张纯如成为积极参与维护抗日战争史实的社会活动家,以及抨击日本掩盖历史可耻行经的女斗士。“我写这本书是出于愤怒。”“我必须写这本书。”她经常应美国一些社团的邀请发表演讲,敦促日本政府反省历史,汲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张纯如说,只有认罪,日本才能变成一个更好民族。受到日本右翼的威胁,迄今没有一家日本出版社敢出版该书的日文版。在《南京暴行》的最后一章中,张纯如以“二度强暴”为题,直指日本政府和极右势力对其罪行毫无悔意,直至今天仍不觉悟。她说,实际上,这已经是新的罪行。她引用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作家伊利·威塞尔的话向日本政府警告:“遗忘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张纯如,这位年仅36岁的著名华裔女作家突然辞世,不仅在北美大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更让千万里之外的的国人感到不同寻常的震撼。在一片崇敬、叹息之声中,人们心里默记着她的碑文:“挚爱的妻子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难忘的记忆,提醒更多的美国人、加拿大人和西方社会,让他们了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亚洲那块古老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曾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的伤痛,使无数海外华人即使分散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受到彼此的血脉相连。张纯如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短暂而辉煌的人生

张纯如的成功使她成为美国主流社会承认的公众人物。她曾是美国《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获得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证书,她还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撰写过许多评论和文章。旧金山世界抗日史实维护会发言人丁元说,张纯如强烈的正义感和出色的才能,在主流社会中树立了华裔的良好形象,“她一直是美国华裔青年的真正楷模”。

的确,作为一位年轻的少数族裔作家,张纯如在美国主流社会赢得了如此高的声誉和地位,为美国华裔争了光,让他们引以为傲,她的成功也值得其他华裔青年效仿。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的杂志《San Francisco ChronicIe Magazine》,以十多页篇幅,描述了张纯如36年短暂而辉煌的人生。

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组纪念文章:《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作者、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作为华裔的骄傲和楷模、满腔正义的斗士和美国华裔著名社会活动家,36岁的张纯如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为了永远的鸢尾花

张纯如的英文名字Iris,是鸢尾花的意思。鸢尾花象征着自由、和平。

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作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加拿大历史维护委员会和大地娱乐(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0多万人民币,拍摄剧情记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展现《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真相。由加拿大人执导和制作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于2007年11月11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全球首映式。该片在2007年南京大屠杀悼念日前以中、英、日文向全球发行。《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参加“二○○七中国(广州)国际记录片大会”,在广州蓝宝石展艺馆播映,观众爆满,播放完后,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长达一分多钟。该片在国际记录片评优活动中获得“二○○七GZDOC记录片大会评审团特别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记录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生平的电影《张纯如》,于2008年3月连续两天在美国圣路易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放映两场。圣路易侨学各界人士出席踊跃,感念张纯如为历史留下见证。

2008年3月29日《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首映,千名观众洒下热泪。“每次看到这些画面,我都忍不住要落泪。”银幕前,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泪如泉涌。

导演  安妮·彼克,独立制片人、导演、记录片作家,也是“世界记录片电影节”创始人。她说:“历史是没有国界的,南京大屠杀是反人道的罪行,应该让世界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希望用镜头保存和传播历史真相。”她表示,通过阅读张纯如的著作和拍摄这部记录片,使她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感震撼。“这是一段我终身难忘的并将影响我一生的经历。”

导演  比尔·斯巴菲克:“我们的电影通过一个勇敢的年轻女性的眼睛,见证了那些毛骨悚然的事件,见证张纯如所曾经见到的情形,并近距离了解她在探索这个黑暗旅程时的内心感受。我们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提醒我们,在这个社会脆弱的文明装饰之下还掩藏着更黑暗的丑恶,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幸就会继续发生。”

电影:《南京》

读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为了怀念在南京大屠杀中去世者,美国最大的网络入门公司——美国在线(AOL)副总裁泰德雷恩席斯专门成立了一个电影公司,筹拍记录片Nanking(南京),把《南京大屠杀》搬上银幕,揭露日本1937年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泰德雷恩席斯在马里兰州参加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举办的讨论会上,发表演讲,详细介绍有关该片拍摄情况。在悼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前夕,记录片Nanking(南京)于翠贝卡影展首映后在纽约上映。2007年4月12日在湾区首映,很多观众受到强烈的震撼,对于此一悲惨的历史事件不广为人知,都很气愤。有些二战老兵,看完影片后声泪俱下讲述自己的经历。

据美国《明报》报道,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公布明年第80届奥斯卡奖纪录片单元初选的15部纪录片,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遗作《南京大屠杀》改编的纪录片《南京》(Nanking)成功入围。

话剧:《南京的冬天》

张纯如撰写的英文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一书。被加拿大华裔女作家陈以珏搬上话剧舞台。根据张纯如生平故事及70年前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创作的话剧《南京的冬天》(A Nanking Winter),2008年2月26日至3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等各大城市上演。“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记住他们”,表达出“在空前的灾难面前,人类所表现的悲悯、同情、生的勇气等人性的光辉”。

纪念文集:《永远的张纯如》

2004年12月20日,由美国新泽西州约20个社团联合主办的“张纯如纪念会”。由美一出版社免费出版发行《永远的张纯如》纪念文集与读者见面。这本书能让人们永远纪念这位“新州的女儿”、“中国的女儿”及“世界的女儿”。

张纯如铜像在南京落成

2005年9月9日,《南京大屠杀》作者、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的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当天上午举行了揭幕仪式。张纯如女士的父母和弟弟以及各界人士代表出席了揭幕仪式。

张纯如雕像落户美国斯坦福大学

2007年2月1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2月1日举行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雕像揭幕仪式。来自中国南京的知名雕塑家、也是张纯如雕像的创作者王洪志等6人小组亲自护送雕像到该研究所,与张纯如的家人共同参加这一有纪念意义的活动。

世界抗日战争史维会成立张纯如纪念基金

2006年3月30日,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和已故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美西时间28日宣布成立“张纯如纪念基金”(Iris Chang Memorial Fund),将募集基金,以完成张纯如未竟之志。

美畅销书作家 设立张纯如奖学金

2004年12月1日,纽约时报著名畅销书作者詹姆士.柏若德里为纪念张纯如,特别设立了张纯如奖学金。詹姆士·柏若德里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几乎一直是最强大的国家,只不过最近的四百年才变得落后,现在中国又重新成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很多美国人很骄傲和无知,并不了解这些。现在张纯如虽然去世了,但是希望她曾经激励过的很多人能够接她的棒,继续成为中美之间的友谊桥梁。

华盛顿侨界举行追悼会悼念张纯如

美东时间2004年12月21日下午,华盛顿侨界举行追悼会,悼念自杀身亡的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华人歌手含泪演唱中国抗战时期名歌《天涯歌女》,表达对这位以著作《南京大屠杀》闻名美国的女作家的悼念。

美国新州华人社团联合举办张纯如纪念会

2004年12月12日,华人社团在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举行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纪念会。纪念会由新泽西州华光文化协会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主办、并由多个文化社团和新闻媒体协办。

纪念张纯如 百名人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集会

2005年2月28日,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百名人士24日在斯坦福大学集会,纪念张纯如为人权奋斗的激情。她的父母表示,他们将会继承女儿未完成的事业。

加州日裔国会众议员:张纯如是有勇气的历史学家

2004年11月20日,《南京大屠杀》作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加州选出的日裔国会众议员麦克·本田为张纯如撰写颂词。本田在颂词中写道,张纯如是一个“有勇气的历史学家,是撰写亚裔和亚裔美国人历史、关注人权、披露历史真相的作家和战士。”本田表示,张纯如的写作给过去的不公正和被遗忘的暴行撒上阳光,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颂词中写道,在撰写《南京大屠杀》一书之后,张纯如陷入与日本政府和社团的矛盾,可是她“为正义和真相毫不动摇”。 本田认为张纯如作为华裔美国人,对自身的民族非常骄傲,让许多有同样背景的美国人感受到力量,自信即使祖先来自其它地方,自己绝对也是真正的美国人。颂词最后写道:“我们的社区失去了一个典范和亲密的朋友;这个世界失去了它最好的最有激情的提倡社会和历史公正的人。”

     2017年4月7日,淮安张纯如纪念馆开馆

      2017年4月7日,由淮安市侨联建议,淮安市委市政府推动的重点工程——张纯如纪念馆在淮安隆重开馆。张纯如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夫妇,张纯如伯父张绍迁,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创始人、美国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长李竞芬,美国中国文化艺术联合协会主席、美国硅谷美术馆馆长段昭南,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特别代表李止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司锦泉,省侨联主席、党组书记史宇,省文化厅副厅长吴晓林,省侨办副主任杜伟,江苏省委外宣办原副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姚晓东,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陈涛,副市长王红红,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人大民宗侨台委、市侨联、市文广新局、淮安日报社、市外侨办、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市文联的主要领导和各县区委宣传部、侨联主席,张家亲属代表,海内外媒体共800余人出席开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