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游子·一位可敬的老人——记郑兆财先生
2020-06-29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文/涟水县侨联

早年生活

1922年农历8月18日,江苏省涟水县小郑庄的郑永贵家头生子呱呱坠地,一家人欢喜万分,给这个孩子起乳名叫大荣子,学名叫“兆康”(后改名兆财)。

童年的郑兆财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勤奋认真,每学期考试成绩都很优秀。涟水实验小学师资强,教育质量好,教师夏静先听说郑兆财聪明好学,就建议将郑兆财转学到实小就读。有一次,他粗心写错了一个字,被老师用戒尺打掌心,给他很深印象。后来,他对写不上的生字一定查字典写正确,由此养成习惯。1936年,郑兆财以优异成绩升入涟水县初级中学,到1939年的时候日寇占据涟水城,郑兆财失学。直到1940年秋,郑兆财到离家百里之外的泰州秦潼联合中学再度入学,可是不到三个月,日本飞机轰炸学校,把学校炸毁,他的求学之路再次中断。1942年郑兆财到国民党驻苏干训班学习,结束后回到家乡与村里年青人一起参加抗日。1944年,郑兆财在海州税警训练班担任学生队队长。1945年,经亲戚介绍,郑兆财与家住小尖梁湾的梁梅女士喜结良缘。冬,奉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之命,海州税警队抽调200人到广州组建财政部税警总团。郑兆财偕妻子梁梅等人登上铁桥轮客船,从连云港到广州,从此远离了家乡。

1948年8月12日,郑兆财离开了税警总团,举家迁居香港。初到香港,面对陌生、喧嚣的城市,郑兆财带着期望和几分忐忑,踏上了漫漫经商之路。郑兆财经朋友丁福明介绍到益新营造厂做工地管理员,负责建筑工地材料管理。从材料进场到领料严格把关,他一丝不苟,很得老板赏识。在艰苦、繁杂的工作中,郑兆财没有放弃读书求知的欲望,他挤时间刻苦自学。日积月累,他不仅对建筑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掌握,还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由于努力,他被提升为工头,月薪比普通工人多一倍,家庭的经济压力大为缓解,而且也为他以后创业打下了基础。

初到香港,郑兆财全家人住在青山道福华村的木板房子里。木板房是郑兆财亲自搭建的,自家住了两间,又将多余的几间出租,得一点收入补贴家用。这段时间,是郑兆财全家最困难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一无所有,什么都从头开始。梁梅操持家务精打细算,开始,每天买些青菜萝卜、豆腐做饭菜,后来没钱了,就买当时最便宜的豆瓣酱当菜吃,一毛钱的豆瓣酱一家人能吃上三、四天,实在没办法时,梁梅把自己的首饰拿出去卖,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郑兆财先生一谈到这段往事的时候就会感慨万千,他会议说:“那时生活太困难了,幸亏太太精于家事,穷日子就当穷日子过。全家人仍然是苦撑苦熬,终于逐步走出困境,说起来人在世上生活真难啊,迁居异地创家立业那就更难了。”

1951年春,香港政府为居民统一办理居民身份证,郑兆财想这穷日子哪天过到头呢?他决定把自己原来的名字郑兆康,改名叫郑兆财,祈求“兆财”的名字能给自己带来滚滚财运,带来好运。

艰难创业

1951年9月,在经过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之后,郑兆财夫妇利用手头的1万多元积蓄租下了香港闹市区铜锣湾轩尼诗道519号半间门面,成立了巴黎机织冷衫公司。从小本经营正式开始了经商之路,梁梅在公司负责销售经营,郑兆财负责货源及一切外务。夫妇俩起早贪黑,谨慎经商,稳扎稳打,生意日趋兴隆。就在他俩苦心经营,事业颇为顺利之时,一场不期而至的病灾突然降到郑兆财的头上。

1954年的夏天,原本健壮结实的郑兆财经常咳一阵,喘一阵,不时吐血,以前光洁红润的脸膛,布满了皱纹,面色苍白,喉结就象小拳头似的凸出来。由于不时地吐血,体重一下子由79公斤降到48公斤。到医院做X光检查,诊断为肺痨晚期,生命还有6个月。诊断结果让郑兆财感到眼前一片昏暗,仿佛山崩地裂。太太梁梅得知后哭成泪人一样,茶饭不思。郑兆财想到儿女嗷嗷待哺,事业刚起步,难道就无路可走了吗?他告诫自己不能服输,要与命运抗争,必须战胜死神。在汗如碎雨的痛苦时刻,他一声不吭,以惊人的毅力和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搏斗。也许是他命不该绝,也许是他刚毅的性格使然,几经周折,在尖沙嘴英国传教士海富生的医治下,日复一日,他渐渐有了精神,体重也在渐渐恢复。一个月后,郑兆财终于出院了,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身体痊愈后,郑兆财信心百倍,小本经营不能满足他事业发展的强烈愿望,他开始酝酿公司的发展规划。不久,郑兆财又将519号另一半门面房租了下来,扩大经营范围,商品种类由毛冷延伸到服装、箱包、毛毯、皮鞋等数千品种。

香港是上世纪中叶亚洲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经贸中心,香港的时装领世界潮流之先,几百家服装厂产品畅销世界各地。郑兆财看到香港的服装业有无限商机,于是,他决定开办制衣厂。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在铜锣湾519号腾出二楼作为厂房,买下北沙道13号地下220平方米房屋作为仓库。他带领一批工人到香港有名的制衣厂学习电剪、缝盘扣、熨烫等技术,结束时,从德国订购的花机也如期运抵工厂。还以月薪8000元港币聘请一位姓梁的师傅当顾问,办起了制衣厂。继而又开办与巴黎毛冷百货公司相配套的毛衣编织厂。

1962年6月,慧眼独具的郑兆财以22万港币租下了九龙旺角弥墩道628号开设分公司,至此,郑兆财的巴黎毛冷公司已拥有120多名职工。两店两厂实行经理制、部长制,下设服装部、毛冷部、鞋袜部、童装部、毛巾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意非常红火,资产达到亿元,走了事业的兴盛时期。

诚信是石,铺垫成功之路;诚信是水,浇灌事业之花。郑兆财夫妇在香港艰苦创业,始终以诚信为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这样一条原则:童叟无欺,诚实守信。创业之初,郑兆财夫妇经营小食品店,生活十分艰苦。同街的许多店为了赚钱,都卖一些劣质面。但郑兆财对夫人说:“我们做生意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方便大家,我们一定要卖优质面,不论生活多么清苦,就是贷款也要对得起顾客。”一次,一位女士来吃早饭,临走时付了3元钱,郑兆财刚要找零钱,却没有零钱了,而这位女士又急着要上班,便说:“不要找了。”客人走后,他随即跟别人换了零钱,跑了几里路把零钱送给这位女士。女士十分感动,说:“没想到你为这3角钱,跑这么远路亲自送给我。”郑兆财诚恳地说:“2元7角是我应该拿的,那是我的本钱和辛苦所得,而这3角钱不是我应得的,我一定不能要。”

诚信,使郑兆财先生在香港经营毛冷赢得了较高的声誉,法、德、英等国家一些毛冷的供货厂方也与郑先生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供货关系,都是把货直接赊给巴黎毛冷公司,等卖完后再还贷款。正因为这样,郑先生做了几十年生意,从不欠银行货款。相反,他把货款存银行还拿银行利息。郑先生曾戏说自己:“我做生意不要本钱。”

郑兆财的巴黎毛冷公司是铜锣湾的纳税大户。在经商之初,一位朋友劝告说:“税收一分不能少交,还要多交,这是不会吃亏的。”他相信朋友说的话,及时纳税。1979年,他在肇辉台梅丽村用自己的名字购一套房子,第二天有关部门调查其资金来源。因为当年他生病缘故,故经商都用太太梁梅的名字。他对调查官说:“你们到税务局查巴黎公司税务号。”经查税务账户,得知他是纳税大户,调查官员当即打电话致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郑兆财就是靠这一点一滴的小事树立起自己的形象,靠自己的诚信聚集起了无价的财富。在香港,三天两头改招牌的商人、企业并不鲜见,他们搞价格欺骗,销售伪劣产品,躲避税收,让顾客有苦难言。郑兆财始终把信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有家外国企业看中了巴黎公司的招牌,出价4000万元欲将其买断。郑兆财打趣地说:“给4个亿也不能卖!”正因为如此,巴黎毛冷百货公司的诚信经营不仅享誉香港,也名传海内外。

捐资办学

郑兆财心里始终装着祖国、故乡,多少年来,他一直坚持销售国货。内地遇到地震、水灾,他也屡次捐款。太太梁梅女士在世时,一直有在家乡办学的心愿。恰逢97年香港回归,捐资在家乡涟水办学的想法就在郑兆财心里形成。

1997年4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郑兆财先生风尘仆仆地从香港赶到涟水,参加郑梁梅小学的奠基仪式,为郑梁梅小学培上第一锹土。随之,承建工程的建筑队伍开进了工地。郑兆财的义举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建设者,他们“吃三睡五干十六”,工程飞速进展,战高温、斗酷暑,昼夜兼程,短短三个月,两幢教学楼主体结构提前完成,相隔一个月工程便顺利竣工,9月郑梁梅小学如期开学。郑梁梅小学开学典礼刚落下帷幕,郑兆财又决定继续捐资建设郑梁梅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工程质量就是学生的生命,郑梁梅系列学校的施工建设受到了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建筑材料进场、打桩,到构造柱浇捣、砂浆饱满度、墙体垂直度等都由技术监督小组和质监站人员24小时跟班监督。市县领导长期驻点工地,协同查看工程进度、询问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其间还多次陪同身患高血压、心脏病、胸部装着心脏起搏器的郑兆财来到郑梁梅中学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经常是满脸尘土一身灰,慰问夜以继日工作的建设者。此情此景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在场施工的工作者,更加激励着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自1997年起,郑老先生先后共计捐赠1.8亿余元,相继兴建了郑梁梅小学、郑梁梅中学、郑梁梅高中。目前学校包含东西两个校区,学校占地465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有500个教学班,在校师生达30000人,是全省新兴的一枝教育奇葩,被誉为“淮安通向世界的窗口,苏北基础教育的示范区”、“海内外乡贤实现报国爱乡心愿示范工程”。

在郑兆财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郑梁梅学校不但在教学设施的硬件上配备齐全,在教学质量上也做出了突出成绩。现在郑梁梅小学被评为“省实验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县内一直名列前茅,先后获得了“全国德育科研先进校”、“省文联书画培训考级基地”等数十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并在2010年通过淮安市数字化校园验收。郑梁梅中学是全省首批、原淮阴市唯一的“省示范初中”,先后获得“省德育先进校”、“省绿色学校”等百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郑梁梅高级中学是省四星级高中,2005年10月,被冠名为“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2007年1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确立为“华文教育基地”; 连续五度十一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获得“省园林式单位”、“省德育先进校”、“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六十余项。

学校十二年中考、九年高考连创辉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先后有徐亮、钟弯、左昊、李金龙、王峰等数百名学子考取北大、清华等全国前十所名牌高校。

2007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欣然为郑梁梅学校十周年校庆题词:“十年办学,成绩斐然;爱国爱乡,真情可嘉。”

2009年12月6日,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书记在郑梁梅学校调研时对郑兆财先生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造福桑梓的义举赞赏有加,对郑梁梅学校短时间内取得的辉煌成绩赞叹不已,高度评价学校是“十年胜过三十年的‘郑梁梅现象’”,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借鉴学习。

2012年6月5日,郑兆财先生走完了他勤勉、诚笃、奉献的一生,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