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崇年
先叔讳荃,字更生,毕生尽瘁教育事业,于六十年前不幸遇难。亲友门生曾将传记、遗作、悼词、诔文,以及幛语、挽联等,辑印成册,题曰《李更生先生言行录》,藉资纪念。嗣后数十年间,时有追念文字在海内外发表,钦慕揄痒,挚情感人,先叔德业,更见彰显。诸姊弟妹,秉承遗训,立业持家,服务社会,各有所成,惟久历动乱聚散无定,每念亲情,益赠风木之思。兹值先叔辞世六十周年,为克尽人子守身述志之道,特各抒孝思,并汇集国内外亲友门生撰述之文件、信函等,将原稿之《言行录》再予增补重印,并索序于余,作为引言。崇年忝为侄辈,幼受教诲,及长,无论为学治事,一如耳提面命,不敢违悖。
先叔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剧动之时代,正当世界新思潮激荡,我国政治、经济与教育学术,无不饱受外来思想的冲击。先叔时就读江北高等学堂,旧学新知,俱有造诣,对国家处境与社会时弊,深有体应,因而早怀书生报国、匡济时艰之素志。迨武昌首义告成,旋应选为江苏省第一届省议员,正待一展抱负。惟我国当时适逢重大变革,各方需才孔亟,深感培养人才实为国家根本大计,遂以教育为职志,自始至终,坚守岗位,从不稍懈。《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人谓不朽。”先叔德业,已有定论,生平事迹箴言及遗文,亦多转述流传,无需赘言。
先叔平日悉心半雪,著述不多,《言行录》所搜集之遗作与演说词共十八篇,字里行间,皆可见先叔眼光高远,胸怀广阔,但不好高骛远,舍本逐末;观念清新,锐意进取,但作为平实,处事严谨。先叔以教育应为立国之本,认为我国“自清咸道以来,欧化渐,而造成无量之隐痛者,皆教育事业,不能与人争故也”。因此先叔于学制之改革,主张彻底革新,师法欧美。惟先叔仍注意我国传统文化道德的优点,使本末兼赅,不致偏离。于《对第六师范甲种讲习科毕业训词》中,曾告诫毕业生:“师范生未毕业前,在乡里毫无闻望可言,及得有毕业证书,辄趾高气扬高谈教育,对乡前辈先生,妄事讥评,入孝出悌之义,漠然不顾,不知前辈先生,学有根底,非吾人所能骤及。现今教育方法,容将未解,亦宜相机而导,勿触所忌,迨信用日深,然后请其设法提倡。地方父老子弟,有移其信仰乡耋之心,信仰学校教师,而学校教育因此发达,此事实于教育前途大有裨益。”又于《淮阴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开学日演说词》中,更谓“要讲究做人的道理,第一对父母要孝顺,不可不听父母的话;第二对学校先生要恭敬,不可不听先生的话;第三对同学的姊妹要同家中的姊妹一样”。
先叔思维细密,处事严谨,可由手订《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建筑校舍进行计划书》中见之。此一计划包括(一)规划全部;(二)清理基地;(三)拆卸旧屋;(四)修理旧屋;(五)移造围墙;(六)预定材料案。内容翔实,步骤井然。
先叔尝自备记事小册,名之曰《更生思潮》,将每日所思所感,以及计划等,巨细无遗,记录其中,并一一见诸实行。先叔不仅能坐而言,更能起而行。另如“八不”箴言,皆能终生守之不渝,更传诵久远,而为门生后辈引为守则与教范。
先叔辞世,已易六十寒暑,在世之日,却仅四十六载。在这极为短促的人生旅途中,为国家社会与地方教育,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毕生服膺一句话,即“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所以,他老人家时时锐意增进,事事笃实践履。他曾于私室悬一六字横额,曰“竖起脊梁担事”。张震南先生论先叔个性与为人,曾谓:“李先生极似东晋的陶侃,如爱惜分阴,运甓习勤,痛恨樗蒲,矫情镇物,以及综理微密,虽竹头木屑亦皆有用之类。”
先叔于各级教育,较重视中学教育,认为“中学多青年,朱紫易染,非若大学子弟,心志有定,又非小学生徒,皆趣未立也”。因此,先叔为中学教育耗费的心血最多。如今,先叔门生,遍布海内外各行业,且多位居要津,为国家社会,提供最大的服务与贡献,实可称得上是“门墙桃李,济济多才”。惟房魏伟业,归美文中,先叔地下有知,可以含笑瞑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