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游子·松高柏洁 剑胆琴心 ­——缅怀辛亥老人尹柏寒将军
2020-06-29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文/周  翔

吾乡先辈尹柏寒先生(1882-1957)早年留学日本,回国投身辛亥,抗战时期为中共“特别党员”,是近代以来淮安留学生中少有的将才。他跌宕人生七十五载,虽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大时期,无论东渡扶桑还是回国服务,无论统兵征战还是退隐江湖,均能把握国家民族命运之脉搏,追随时代历史之前行方向。今值柏寒先生130华诞,撰文以志纪念,是晚辈之幸、之愿!

一、东渡扶桑国,为圆强国梦想孜孜以求

先生原名同愈,字伯寒,又字百涵、伯韩、柏寒,号西泠逋客,晚年归故里,自谓“淮滨老人”。以上诸多名号,而独以柏寒名且为世人知者,乃是夫子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先生祖籍淮安府桃源县(今泗阳县),世居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祖父尹耕云,清道光庚戌(1850)进士,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河陕汝道加布政使衔,著有《心白日斋诗文集》,从政之余颇爱绘画,收藏古玩。父亲尹彦钺,清光绪乙酉(1885)拔贡,廷试录取,调山东不用,刚过而立之年便病逝于济南。柏寒先生1882年出生于山阳县城西长街的祖宅尹公馆,幼年寄居无锡外祖母家,从舅舅秦穆卿读书。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回淮,居祖宅。后因房屋归其叔,一家人栖身二帝祠。命运多舛,13岁的尹柏寒,方经历人世炎凉和流离之苦,又染重疾,卧床近一年,几乎丧命。幸有姑母指授“静坐”、“八段锦”功法,身体渐渐复原。后又拜山阳名师学剑术,习“齐眉棍”,如此,练就一身好武艺,为其日后主修军事、驰骋沙场打下根基,亦可谓“因祸得福”。而此时少年柏寒心中,亦暗生“丈夫行天下,自当横刀立马,建功立业”的夙愿。

也是否极泰来。清季有山阳人杨士骧(1862-1918年),以“勤勇”、“慎行”得李鸿章提携,先后任山东巡抚、清廷左丞、右丞。杨尹两家世交,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察知故人子柏寒习文练武,颇有造化,便亲召北上,保荐其入保定将弁学堂学习。柏寒心有期冀,凭借厚实功底,加之勤奋,翌年即以优等第三名成绩毕业,调往山东武备学堂马兵科任教官。以后数年,柏寒对晚清政治腐败、人民涂炭每每失望,对清廷外交耻辱、每战必败尤为激愤。身为青年军人,他渴望金戈铁马,效命疆场,一洗国耻。会当此时,杨士骧再次保荐他公费留学日本。1908年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柏寒怀着强国梦想,隐忍满腔激愤,东渡扶桑,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第七期骑科学员。在东京两年,他目睹明治维新30年,“弹丸之国”的日本,从屡受西方列强欺凌,到跻身列凌我中华,豁然警醒;回想甲午年黄海上北洋水师的覆灭,60年前乡人关天培的虎门殉国,不敢懈怠。他克勤克俭,如饥似渴,学习在这里能够涉猎军事知识和技能,默默实践魏源《海国图志》的构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910年5月,尹柏寒在士官学校毕业,立即回国,赴京复试,以优等第十六名,赐兵马科举人,赴山东带兵。

二、戎马二十载,为民国初创屡建功业

在日本两年,尹柏寒受新思想影响,萌生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江南各省相继独立,柏寒时任清军管带,驻节漯口,他与一班青年军人异常兴奋,积极相约起事,响应武昌起义。因当时手握兵权的山东巡抚孙宝琦曾与柏寒父亲义结金兰,柏寒代表军界同仁,冒死求见孙宝琦,痛陈满清积弱式微,民主共和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力劝孙顺应潮流,响应革命。孙宝琦接受了柏寒的意见,当即通电全国“山东继武汉独立”,成立山东政府。此为尹柏寒投身辛亥革命的第一大功绩。

不久,山东军政上层因权力之争,致袁世凯乘隙而入,宣布取消“独立”。柏寒见形势逆转,难有作为,乃离鲁回淮。在家乡稍事停留,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如火如荼的南方革命。在镇江他入江浙联军第九镇,参加了辛亥革命最为惨烈一战——克复南京“天堡城战役”。1912年初,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北伐联军司令部,任命尹柏寒为司令部参谋,兼江苏陆军第三师步兵第十二团团长,进驻徐州,肃清苏北匪患。是时,徐州悍匪李四考在丰沛、鲁西南盘踞数十年,为害地方深重,尹军临徐,即行侦查,待摸清匪情,制定方案,便迅疾行动,直捣匪穴,一举荡平徐州西北丰沛匪患。柏寒以此升任“四路军支队长”、“徐上六县(邳、沛、肖、丰、雎、铜)清乡司令”,并旋即转战微山湖。微山湖扼京杭运河之咽喉,原本樯帆往来,商旅不绝,多年来湖匪不断、活动猖獗,湖上舟楫渐次稀少。四路军开到,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不到百日即捣毁匪巢,肃清湖匪。微山湖百姓感激万分,在柏寒离任时,为他立“去思碑”。此为尹柏寒建立民国之再一功绩。

适当民国用人之际,尹柏寒坐镇一方,连战连捷,得到民国政府及陆军部重视,急调其回宁,任要塞第二旅旅长,旋再升任上海镇守使署少将参谋长。之后十多年,柏寒先后经历“直皖战争”(1920年)、“江浙战争”(1924年)、“入豫战争”(1926年),军职累升至陆军部中将参事、督编23军军长等。从戎马生涯看,柏寒这二十年颇为“得意”,然其内心,目睹官场人物、军队派系倾轧争斗,地方大员走马换将,深感富国强兵、建立民主国家的愿景渐行渐远。心灰意冷之中,便移情山水,吟诗作画,看淡了功名。只是军人耿直未改,1924年“江浙战争”落幕,柏寒应邀任江苏省军务厅副厅长兼江北清乡督办,驻节家乡淮安。此时土匪出身的马玉仁(江苏盐城人,率皖军第七军驻防苏北)部队,军纪废弛,在淮扬一带为非作歹,为害乡里,淮安城兵痞横行,白日抢劫。柏寒到任后执法如山,雷厉风行,果决惩处兵匪之害。他委派得力部属,缉拿罪大恶极者,一律处死,马玉仁麾下诨名“小青龙”的得意门生,被当众处斩。尹柏寒铁面无私、治军安民之举,赢得乡人口碑,当时淮安,提到“尹督办”,百姓心安,兵匪胆寒。

三、岁寒见高节,在抗日大旗下做共产党人的真诚朋友

“入豫战争”后,尹柏寒因对时局全无兴趣,遂离开军界,在上海作“寓公”,且一作数年,颇为“闲适”。然身为军人,柏寒终究以家国社稷为重——“9.18”之后时事危艰,他可以无意于“安内”,但不能不心系国家的安危,不能不关注民族的存亡。他住的法租界福履里路、拉都路口的合群坊一号,与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王绍鏊(解放后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财政部副部长)相邻。王、尹又都曾留学日本,来往密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特别是挑起上海“1.28”事变后,尹柏寒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极为不满,对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至为赞同。柏寒在上海寓居期间,又与我党领导的地下抗日组织——“华东武装抗日会”建立联系,合群坊一号也就成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秘密联络点。尹柏寒利用特殊身份掩护我党地下人员,帮助收集情报,购买医药、棉纱等物资。时在“武抗”主管情报与行动的高原同志(建国后任山东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与柏寒单线联系,多次感慨:“我辈在沪活动得到(尹)不少帮助。”新四军高级将领王必成(1955年授中将军衔,曾任昆明军区、武汉军区司令员)因病来沪治疗,遭国民党宪兵追捕,躲藏在尹柏寒家,宪兵追至尹家正欲搜查,发现柏寒特意放在桌上的“留学日本陆军士官生同学录”,上面有熟悉的“蒋委员长”(蒋与尹同年赴日本学习军事)照片,方才悻然退出。经过深入考察,“武抗”认为,尹柏寒对党是真诚的、衷心拥戴的,因此报上级批准,同意尹柏寒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单线与组织联系。

抗战全面暴发后,尹柏寒不顾个人安危,为党工作,同时还言传身教,动员子侄辈肩负国家兴亡,投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侄儿尹楚生,从淮安到上海,原打算经上海绕道浙江、江西去重庆继续读书。但在沪期间,经尹柏寒介绍结识了王绍鏊、高原。后来尹楚生回忆:“我伯父和王经常对我进行抗战形势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动员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决定放弃去大后方读书留下来参加抗日斗争。”建国初期,尹楚生任苏州地委宣传部长。

“8.13”日军攻占上海后,尹柏寒认为在上海已无大作为,便毅然回淮,遂与党组织秘密联系中断。此时,年近六旬的老人,虽不能“挽弓射日”,却仍壮心不已,继续勉励晚辈追随进步,融入抗日洪流。在他的影响下,尹莹升(后改名陈冰,曾任天津市委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尹珍升(后改名尹定,曾任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尹珩升(1947年病故于北撤途中)等尹氏后辈相继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有的成为我党高级干部。

不仅如此,作为淮安有声望的人物,尹柏寒很快与在江北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将领罗炳辉、黄克诚建立联系,不顾年事已高,用“上海公记”商行的名义,通过昔日同学、同僚、旧部关心,做起棉花生意,“行走”在苏北沿海一带(产棉区),收购棉花。当时曾有朋友说,柏老生意做得很大,殊不知那些棉花运至上海,换来药品和其他军需物资,再运到苏北、苏中根据地,为抗战做了多大贡献。

四、淮上真名士,朝吟山水夕弄丹青自有大家风范

尹柏寒家学渊源,熟谙诗词丹青,从军以后,于诗于画亦有兴趣。1915年他调任湖北警备司令,巡视恩施。鄂西南山川雄奇令他流连于山水之间,与汉阳画家黄岫谷研究绘画技法,临摹清初名家王石谷作品,专攻山水画。1918年尹柏寒在北京时,又拜姜颖生为师,暇时常去故宫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真迹。1922年柏寒潜居上海读书、习画、整理游记。他收集古画,从临摹开始,渐渐放笔为之,自觉兴趣愈浓,功力大有长进。抗战胜利后,淮安民主政府县长赵心权同志敬佩尹柏寒为人,经常找尹叙谈。尹柏寒谨记赵心权“珍重自保”的叮嘱,后国民党军再踞淮安之时,他拒绝与国民党要员接触,生活无来源则以卖画和出售自己收藏的文物古玩为生。

建国后,共产党没有忘记老朋友。1954年,省文史馆聘尹柏寒为馆员。1956年3月,政协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常委会决定作为特邀人士增补尹为省政协委员。尹柏寒晚年在淮,常为友人作画。他虽不追求丹青扬名,但其水墨画很有个性,亦见风格。他的作画心得:“水未干时随画随补,不现笔法痕迹,随皲随然,方见水墨融洽。”可谓经验之谈,对后来淮安画家有深刻影响。当今中国画梅名家章农先生早年就曾拜尹柏寒为师,学习山水技法。

柏寒先生一生无多积蓄,惟历年收集典籍文物,视若生命。晚年病中,他一再嘱侄女尹佩珠,帮助整理所藏,全部献给省博物馆保存。1956年、1957年,尹柏寒先生曾先后两次献出珍本、善本典籍和珍贵文物,记有:《班马字典》宋本五卷两本,《墨拓五经》唐大历十一年刻本六册,《礼补》一卷五册),《史记》百衲本七十卷二十四册,《永丰乡人杂著》(罗振玉著)九册,《留真谱新编》(杨守敬从日本影印)十二册),《心白日斋诗文集》(尹耕云著)六册,汉未央宫瓦砚一方,红木匣,上有“未央宫东阁瓦,大汉十年甲午萧何建造”字样,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尹柏老一生对国家、对民族、对后辈,其心拳拳,其情切切,可见一斑矣。

1957年10月,尹柏寒先生突发心血管病,溘然长逝,享年76岁。先生戎马大半生,既光明磊落、嫉恶如仇,又好学不惓、从善如流。他是军人,为国驰驱,又是名士,淡泊人生。难能可贵的是,他生处动荡年代而始终追随时代脚步,为人民为国家做了许多好事,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尽了一份力量。今年是尹柏寒先生诞生130周年,逝世55周年,谨收集资料,整理此文,寄托乡人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