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文史殿堂,回眸百多年里淮安历史文化名人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或许是名人头顶的光环,而很少留意他们人生的起点,他们成长的摇篮。因此我们赞叹近代中国金融史上的“淮安三杰”,也就不多注意那间书屋——谈氏东文学堂了。但无论从地方史志,还是金融、教育的视角去考量,谈氏东文学馆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谈氏东文学堂从创始到停办,历时10年,凝聚了谈氏一门三代的心血。学堂的前身是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的谈氏家塾,创办人谈寿龄,号静山,祖籍无锡,早年在山阳县衙作幕僚,后任四川夔州知府。忧国忧民的静山老人在数十年仕途岁月里,目睹清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厌恶官场腐败黑暗,长叹国家积贫积弱;东望弹丸岛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深感国家欲强盛,必以人才为本。于是1891年他从夔州知府任上告老还乡后,当即捐资,在山阳城里的城隍庙巷,创办了谈氏家塾,嘱咐子孙研新学、师夷技,“不得入仕”。静山老人长子谈长褆(1856—1923年)为山东候补知府,致政归乡后,受乃父影响,亦认为国家振兴,唯靠人才;培养人才,唯有求新;求新之本,唯应时用。于是长褆先生谋划在谈氏家塾打破传统,实施求新教育——就是能够沟通中外、“唯应时用”的洋文教育。此间,长褆次子、静山老人之孙谈荔孙(1880—1933年)已在家塾读书六七年,恰同学少年,视野开阔,才思敏捷。看到日本国通过明治维新,接受欧美文明,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19岁的谈荔孙时常感慨:“甲午以后海内志士仁人群以创钜痛,深思输入文明以转移世运。”且把效法明治维新、图实业救国的想法禀告父亲。父子不谋而合,长褆先生十分欣喜,他指示儿子:学洋务,须懂洋文;学洋文,首选东文(即日文)。秉承父亲旨意,谈荔孙立即着手准备,1898年在谈氏家塾的基础上,创设了谈氏东文学堂。
从家塾到学堂,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办学目标的创树。谈氏东文学堂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专门培养留学日本预备生,以实践谈氏三代人学习明治维新、谋求实业救国的理想。围绕这一目标,学堂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国文以外,新开设了日文、数理、体育课;在师资配备上,国文课聘请罗振玉、王国维两位国学大师领衔,新开课程均由外籍教师担任,为此谈荔孙专程赴沪请来两位日本教员。在教育对象上,学生不限于谈氏子弟,亦有很多外姓青年。在19世纪末的山阳县城,没有官府支持,仅靠个人奔走,就办起“洋学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同年发生的“戊戌维新”运动,其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废八股,兴学堂”,可见,在人才为本、实业救国这一点上,谈氏父子与康梁“维新派”有相同的思想。不仅如此,学堂以培养预备留学生为目标,开近代中国开放式教育之先河,是我国第一所留学预科学堂。
东文学堂开办后,谈荔孙既襄理校务,又首批入学,勤奋攻读,带动家族内外子弟踊跃报名,争相入学,一时间东文学堂生机勃发,气象一新,一扫旧县城封闭气息。1900年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日籍教员因担心安全而离去,谈氏东文学堂于1901年辍办。
谈氏东文学堂规模不大,仅十数间房屋;办学时间很短,从兴家塾到建学堂,前后只有十年。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东渡日本,学科学,办实业,他们的名声和成就足以载入史册。这其中有“淮安三杰”——周作民、谈荔孙、朱虞生。周作民1906年考取日本公费留学,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任职,1915年任交通银行芜湖分行经理,1917年出任金城银行总经理,历32年之久,并担任董事长10多年,其间还兼任永利制碱公司董事长、民生实业公司常务董事;1951年周作民受周恩来总理邀请,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金城、盐业、中南、大陆、联合五银行实行公私合营,任联合董事会董事长;1952年全国60家银行成立公私合营银行,担任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谈荔孙1900年考入东京高等商科学校攻读银行专业,回国后先后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北京中国银行行长,大陆银行北京分行董事长,1921年大陆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同期留日回国的朱虞生,任中国盐业银行副总经理,盐业银行上海分行、天津分行经理。“淮安三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在军阀、日寇、买办诸多黑恶势力的夹缝中施展才智,惨淡经营,为中国现代金融业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金融手段积极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毛泽东同志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强调的“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界人士”中,搞化工的范旭东和从事交通运输的卢作孚,都是周作民的挚交,范旭东创办的中国首家制碱厂和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都因得益周作民的鼎力相助,而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两大支柱。从东文学堂走出去的还有:中国国民党一大代表路孝忱,近代中国商业经济理论家陈福颐,知名爱国华侨林有任等。
区区一所旧城学堂,竟如此风云际会,人才济济,这在淮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国教育史上亦为罕见。今天,研究其创办背景,创办宗旨,创办经验,可见谈氏三代爱国、图新、图强之心拳拳,可为现代教育,外向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