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举办讲座
2020-07-20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7月14日,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应邀为淮安淮阴工学院张纯如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做了题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南京大屠杀史实翻译与国际传播策略》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张纯如纪念馆共同主办,张纯如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左进主持此次报告会,来自淮阴工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200多位师生聚首云端,分享一场“顶天立地”的学术讲座。

王银泉教授在讲座中,以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切入点,指出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因为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认知还相当欠缺,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做好关于这段历史真相的国际化讲述和传播。

王教授介绍了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撰写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以及她为搜集资料而来南京寻访遗迹和采访幸存者的过程,尤其是她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发现了《拉贝日记》,为揭示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暴行提供了铁证,而顺着《拉贝日记》的线索,封存于历史尘埃半个多世纪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救援保护中国难民的义举得以为世人关注。2019年8月,南京市政府赠送丹麦奥胡斯市的辛德贝格雕像揭幕,引起全球媒体关注,让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史实多了一份了解。

王教授在讲座中还介绍了南京安全区成立经过及主要人员的事迹、近年来在国外举行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美合拍纪录片《南京之殇》等情况。王教授表示,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讲述和传播,是高校外语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对于开拓科学研究的宽度,打造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都是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说,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讲述和传播,也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外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平台,人文交流已经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讲座结束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纯如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左进教授表示,张纯如祖籍在江苏淮安,以张纯如为标签和纽带成立的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学术研究来打造学科建设平台,推动跨学科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促进淮安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成立张纯如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能够进一步推动人们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步深化和丰富对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研究,促进南京大屠杀史实真相的国际传播。